昨天中午赶去以琳去听一个家长的讲座,这就是她的题目。
这位妈妈上周是为以琳的家长们讲座的,姜老师认为她讲得太好了,所以邀请她昨天中午为老师们再讲一次。
目标是什么:
好养好带、与他人共存
家长解释她希望孩子没有问题行为,更准确说是没有大的问题行为。
让我印象深刻的是:
1、 注重亲子关系的建立。
她会抓住机会和孩子互动,强调让孩子有快乐的情绪,绝不积压孩子的情绪。
她介绍说孩子是个无欲无求型的(我怕无欲无求半天可以不动的孩子)。一开始孩子的爱好几乎就是玩窗帘,所以妈妈就从玩窗帘着手,变无意识为有意义的行为。慢慢设置一些障碍和变化,借这个行为去拓展去延伸。
2、了解孩子的能力和雷区。即使我们这些听一个小时讲座的人也从这位他*的讲述中清楚知道孩子的能力、学习的特点、行为习惯等等。光了解还不够,妈妈非常清楚以目前的能力孩子最需要什么。孩子来以琳已经半年,在来以琳前家长参加了家长辅导班,她说她一点弯路都没有走,尤其到以琳能马上适应并完全配合老师们。不去和高功能的孩子比进步的速度,不认为我的孩子没有希望,认清现实和不自暴自弃,这是多么聪慧的妈妈。
3、分解孩子需求:这位妈妈认为孩子基础能力不够,动机更是不足,所以妈妈配合老师做的就是八个字:强调动机坚持规矩。她说老师给她很多点,而她则把点穿起来。
比如刚来以琳时,个训课老师发现孩子前二指能力很弱,所以上课的时候有些项目就会强调让孩子使用前二指,所以回家后妈妈安排很多活动,比如:摘芹菜叶子、捡豆子。而做这些活动的时候绝对不会让孩子机器人似的去做,妈妈会旁白,会加入沟通的元素。
还有感统老师告诉家长孩子腿部的力量很弱,同时老师指导妈妈一定要让活动变得有趣,变得可以互动,所以妈妈绝不会让孩子去做机械式的蹲起动作,而是会把一些东西撒在地上,让孩子蹲下去捡,捡到的放进指定的地方,或者递给妈妈。
这让我想起石头小时候,他淘啊,一刻不停。我就剪了各种图形,利用他喜欢图形以及色彩鲜艳的东西的特点,把这些玩意撒在地上,或者藏在不同地方,然后发指令让他去捡去找,满足了他的跑,同时却训练了他的耐心,他手指的灵活度,以及听指令执行指令的能力。
4、随时随地的旁白和解读:因为孩子的能力相对较低,包括他的动作能力,很多动作会被视作是无意义的。但是妈妈坚持把孩子无意的动作引导为需求:如果眼睛看向玩具解读你想玩啊?手指向一个瓶子就说想打开么?一天又一天,一周又一周、一月又一月,孩子现在动机越来越强,主动的语言也越来越多。
5、不断学习才有能力陪着孩子长大。这是一个好学的妈妈,她告诉我们她听了很多讲座,最重要的是听过的能用出来。ABA的辅助和强化以及DTT是这个孩子最为需要的,而妈妈也把这些理论用到极致。及时辅助但绝不会辅助过度,即时强化但是一定用不同手段来强化。这位妈妈特别提到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强化,想起我经常鼓励自己:拿显微镜找优点,戴墨镜看缺点。
6、区辨以及变化贯穿于一切活动之中如生活自理、认知理解、社会交往。这位妈妈特别注重在生活中泛化。培训结束后一位老师分享说典型的的训练生活化。
在以琳家长间互相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自然习惯,多好的习惯;家长和老师互相学习更是以琳的传统。
感谢每一位家长。